今天是20241012星期六 距离2060碳中和还有12863天
热点关键词:
2024 09/26

来源:碳婆

中国"碳中和"未来五十年展望

字体:
分享到:
扫一扫
摘要:中国未来50年产业发展趋势白皮书第三期(碳中和篇)

中国未来50年产业发展趋势白皮书第三期(碳中和篇)

发布机构:沙利文联合头豹发布
中国碳中和未来五十年展望
核心洞察:
01 “双碳”目标下,中国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位居世界首位,且排放量占全球总量比超30%。近年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减少碳排放,包括推广清洁能源、提高能效、发展绿色交通和加强森林保护等。2023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较2018年累计缩减了17.2%,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02中国碳中和产业全球市场竞争力
中国在全球碳中和领域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技术专利优势、成本优势、产业规模全球领先、具备领先的制造技术,以及积极与全球展开碳中和领域合作。
03中国碳中和产业/能源/消费结构变化趋势
产业结构方面,碳排放领域中,中国新能源产业链比重持续上升,预计2060年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下降至30%;能源结构方面,未来光伏、风能等清洁能源占比大幅提升,预计2060年清洁能源占比达80%;消费结构方面,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消费占比进一步提升,预计206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占据新车销售比重达90%。
04中国碳中和产业未来五十年发展前景
未来五十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紧迫性和国际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共识加深,碳中和产业将成为中国经济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增长点之一。从新能源产业链来看,光伏与储能赛道极具发展潜力;从新能源车产业链来看,新能源汽车和智慧交通赛道发展前景广阔。

一、中国碳中和产业综述
(一)中国碳中和产业综述——中国双碳目标
中国“双碳”目标即2030年实现“碳达峰”与2060年实现“碳中和”。该战略倡导绿色、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加快降低碳排放步伐,有利于引导绿色技术创新,提高产业和经济的全球竞争力
image.png
注:截止到2023年底,国内累计电力装机规模为29.2亿千瓦。其中,风电累计装机4.4亿千瓦,占比15%;光伏累计装机6.1亿千瓦,占比21%(风光合计10.5亿千瓦)。2023年风电、光伏新增装机293GW.
image.png
(二)中国碳中和产业综述——中国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近年来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位居世界首位,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降低碳排放量,2023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较2018年累计缩减17.2%,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image.png
image.png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位居世界前列,近年来中国已采取多项措施降低碳排放量,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数据,2023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创下历史新高,达到374亿吨,部分原因是全球水力发电因干旱而减少,导致化石燃料使用量大幅增加。2023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达126亿吨,为全球碳排放增幅最大国家,且全球占比常年超30%,然而,为了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减少碳排放,包括推广清洁能源、提高能效、发展绿色交通和加强森林保护等。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气候谈判,承诺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即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2023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较2018年累计缩减了17.2%,节能减排成效显著。从主要发达国家设立的碳中和目标来看,美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用了43年,英国用了59年,而中国确立的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目标时间仅为30年。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且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过程。
(三)中国碳中和产业综述——国家政策
碳中和是中国绿色发展的阶段性战略任务,政策推动是中国实现碳中和愿景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国家颁布多项政策,旨在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实现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
“十四五”以来中国碳中和产业相关政策(2021-2024年)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与往年政策相比,2024年中国碳中和政策明确了众多量化指标,更加注重脱碳具体行动和短期目标
2024年5月,国务院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提出“加大节能降碳工作推进力度,采取务实管用措施,尽最大努力完成‘十四五’节能降碳约束性指标”。《行动方案》是对《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的落地细化,也是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2024年单位GDP能耗降低2.5%左右”的实践指导,及《202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提出的“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18.9%左右”的进一步落实。《行动计划》还提出“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3.9%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源消耗降低3.5%左右”、“重点领域和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形成节能量约5,00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约1.3亿吨”三个量化目标。与往年政策相比,2024年的《行动方案》提出了明确的量化指标,更加注重具体行动和短期目标。同时,2024年的政策开始着重于建立统一的可持续披露准则体系,通过提高透明度来促进企业和社会的绿色转型。
(四)中国碳中和产业综述——森林资源
保护并扩大森林面积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2024年,中国森林资源面积位居世界第五位,人工森林面积多年来稳居世界首位,中国森林蓄积量增速远超世界其他国家
image.png
image.png
中国森林面积及覆盖率连续30年保持“双增长”,是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
森林具有巨大的储碳能力,这对减缓气候变暖具有重要作用,保护并扩大绿地面积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根据第十次国家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中国森林面积已达2.31亿公顷,森林覆盖率攀升至24.02%。预计到2030年,中国森林覆盖率可达25%,最终可达26%-28%。目前,中国森林资源面积位居世界第五位,人工森林面积多年来稳居世界首位,中国森林蓄积量增速远超世界其他国家。2010至2020年间,全球新增森林面积的50%以上来自中国。
(五)中国碳中和产业综述——产业结构
中国高能耗的第二产业占GDP比重较高,近年来中国能源利用效率虽显著提高,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中国正处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关键时期,这为碳中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机遇与优势。
image.png
image.png
中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这为碳中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与优势
202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26.06万亿元,同比增长5.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98万亿元,同比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48.26万亿元,同比增长4.7%;第三产业增加值68.82万亿元,同比增长5.8%。从产业结构来看,中国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长期稳定在40%。从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看,制造业总体处于价值链中低端。其中,钢铁、建材、化工等高能耗产业占制造业总能耗比重超80%。以上产业虽在经济生产中贡献了较大产值,但能源消耗量巨大。
2012年至2019年,中国以能源消费年均2.8%的增长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7%的增长,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然而,中国第二产业的万元产值能耗是第一、第三产业的4倍以上,这使得中国成为全球第一能源消费大国同时,中国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发达国家的2-3倍。与其他世界发达经济体相比,中国单
位GDP能耗仍有提升空间。
在此背景下,中国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传统产业的绿色转型和新型产业的快速发展,来实现更加绿色低碳的产业结构。例如,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淘汰落后产能,鼓励高技术、高附加值和低能耗的产业发展。同时,通过调整能源结构,减少对煤炭等高碳化石燃料的依赖,增加清洁能源比例并发展智能电网,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此外,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金融工具,为绿色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六)中国碳中和产业综述——创新技术
中国在绿色低碳技术领域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低碳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包括零碳电力系统、低碳/零碳终端用能技术和负排放技术等,并在光伏、锂电、核电、数字化技术等方面具备显著优势
image.png
中国碳中和愿景下的技术体系主要由零碳电力系统、低碳/零碳化终端用能技术和负排放技术构成
中国碳中和愿景的技术体系主要由零碳电力系统、低碳/零碳化终端用能系统、负排放以及非CO₂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四大类技术构成,前三项是CO₂净零排放技术体系的重要支撑。其中,电力系统的快速零碳化是实现碳中和愿景的必要条件之一,这需要大力发展传统可再生能源电力(如风能、光伏、水电),还要大幅度提高地热、核能、氢能等非传统可再生能源在供能系统中的比例。同时,为了支撑以上可再生能源的供电,还需要匹配强大的储能系统和智能电网,从而完成能源利用方式的零碳化。中国在以上三大技术领域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在光伏、锂电、核电、数字化等技术上具备显著优势。
image.png
(七)中国碳中和产业综述——长期发展潜力
未来,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如光伏、储能、锂电池、氢能、新能源车,以及节能降碳领域如绿色算力+数据中心以及碳金融市场都存在较大发展潜力
中国碳中和相关领域技术创新及未来发展潜力:
image.png
image.png
(八)中国碳中和产业综述——中国碳中和国际竞争优势
中国在全球碳中和领域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技术专利优势、成本优势、产业规模全球领先、具备领先的制造技术,以及积极与全球展开碳中和领域合作
1、绿色低碳技术专利优势
2016-2022年,全球绿色低碳技术发明专利授权量累计达55.8万件。其中,中国专利权人获得授权17.8万件,占比达31.9%;中国绿色低碳技术发明专利年均增速达12.5%,显著高于全球整体水平。
2、成本优势
中国碳中和部分产业具备完整的产业链,这降低了供应链成本并提高了效率;2023年,中国光伏组件生产成本约为0.15美元/瓦,而美国对应成本约为0.4美元/瓦;动力电池在新能源汽车中成本占比约为30%-40%,中国在动力电池的生产上具有显著的成本优势。
3、产业规模全球领先
中国启动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了超过2,000家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二氧化碳,中国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据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测算,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到2060年,中国新增气候领域投资需求规模巨大,将达约139万亿元。
4、领先的制造技术
中国特高压输电技术标准即为国际标准,在特高压领域,中国制定的国际标准有14项、国家标准50项、行业标准73项;中国光伏企业在电池转换效率、组件封装技术、智能化制造等领域持续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在全球具备显著优势;中国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从而赋能新能源汽车智能化,如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智能座舱体验等。
5、积极的全球合作
中国继续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倡议,与沿线国家开展绿色项目合作,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2024年上海国际碳中和博览会吸引了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的600余家国内外企业,促进了低碳领域的国际技术合作和成果展示;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通过建立海外工厂、研发中心和销售网络,参与全球绿色低碳转型。
(九)中国碳中和产业综述——绿色低碳技术专利优势
专利优势方面,2016-2022年,全球绿色低碳技术发明专利授权量累计达55.8万件。其中,中国专利权人获得授权17.8万件,占比达31.9%,年均增速达12.5%,明显高于全球2.5%的整体水平
image.png
image.png
中国绿色低碳技术发明专利授权量全球占比超30%,年增速达12.5%,明显高于全球2.5%的整体水平
2016-2022年,全球绿色低碳专利申请公开量累计104.7万件,授权量累计55.8万件,总体呈现稳中略升态势。从绿色低碳专利占当年发明专利总量的比重来看,申请公开量和授权量占比均在5%左右。中国专利权人获得授权17.8万件,占比达31.9%,年均增速达12.5%,明显高于全球2.5%的整体水平。
从创新主体来看,2016-2022年,中国共有13家企业或单位进入全球绿色低碳技术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前50名,仅次于日本的15家。这13家包括8家企业和5家科研院所,其中既有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大型央企,也有以宁德时代、比亚迪为代表的民营企业。
从技术领域来看,全球绿色低碳专利中,授权最多的是节能与能量回收利用(15.4万件),其次是储能技术(14.6万件)、清洁能源(13.5万件)、化石能源降碳技术(6.4万件)和温室气体捕集利用封存(3.1万件)。
(十)中国碳中和产业综述——产业规模全球领先
产业规模方面,中国在能源领域的“大三角”——光伏、新能源(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特高压三大产业,无论是在技术还是产业规模上,均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image.png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成功实现特高压输电大规模商业运营的国家,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9年领跑全球
中国在能源领域的“大三角”——光伏、新能源(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特高压,无论是在技术还是产业规模上,均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特高压方面,近年来,中国特高压跨区跨省输送电量与线路长度稳步增长。2022年中国特高压累计输送电量约为28,34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1%,预计2023年增长至32,598亿千瓦时;2022年中国特高压工程累计线路长度为44,613公里,同比增长5.8%,预计2023年增长至46,297公里;新能源汽车方面,中国新能源汽车连续9年领跑全球,2023年产销量分别为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
image.png
2023年中国光伏新增装机量占全球总量超50%,光伏产业规模全球领先
光伏方面,根据IEA统计,2023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达到了420GW。其中,中国光伏新增装机量达216.88GW,占全球总量的50%以上。中国光伏产业链中多晶硅、硅片、电池片和组件等主要环节平均市占率达70%以上,全球排名前十的组件生产企业中有8家国内企业。
(十一)中国碳中和产业综述——生产效益与成本优势
在成本优势方面,中国在碳中和产业链的上中下游都具有较为完整的产业布局,有效整合产业链,降低生产和运营成本,如光伏、新能源汽车产业等
image.png
中国拥有完整的光伏产业链,国产光伏组件在全球市场具备显著成本优势
技术优势方面,中国在部分碳中和领域产业中拥有完整的产业链与供应链。以光伏产业为例,中国拥有从上游的多晶硅料生产到下游的光伏组件制造,再到电站建设和运维服务的完整光伏产业链。这种垂直整合的产业体系确保了成本效益和供应链的稳定性。根据WoodMackenzie统计,从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中国光伏组件生产成本累计下降了42%,降至每瓦0.15美元左右。与中国相比,欧洲光伏组件的生产成本约为每瓦0.3美元,美国约为0.4美元。
image.png
中国拥有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国产动力电池全球市占率超50%,核心零部件具备显著成本优势
又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中国拥有从电池原材料开采、电池制造、电机与电控系统到整车组装的完整产业链。这种高度集成的供应链体系保证了成本控制、质量和生产效率,使其在全球市场具有成本优势。同时,在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方面,动力电池约占新能源汽车总成本的30%-40%,动力电池与新能源汽车发展高度绑定。2023年动力电池市占率前十大厂商有六家为中国企业,分别为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和欣旺达。其中,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两家公司市占率之和达52.6%。全球市场超一半的动力电池由中国厂商提供,庞大的市场规模降低了中国企业制造动力电池的单位成本。提升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十二)中国碳中和产业综述——领先技术与全球合作
中国在碳中和部分细分领域制造技术世界领先,如光伏多次刷新商业化硅晶电池转换效率的世界纪录,中国特高压输电技术标准即为国际标准。此外,中国也积极参与碳中和领域的全球交流与合作
1、领先的制造技术
中国碳中和部分领域制造技术世界领先,如中国光伏产业已实现多年的技术迭代,多次刷新世界纪录
制造技术方面,以中国光伏产业为例,中国近年来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集成创新和联合创新,国内光伏制造业企业已超越美国、德国和日本的光伏企业,实现多年主流技术和生产线的升级迭代,多次刷新并保持着商业化晶硅电池转换效率的世界纪录,如隆基绿能在2024年6月14日宣布,对于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其实现了33.5%的转换效率,这一成绩同样得到了欧洲太阳能测试机构ESTI的权威认证。
又以中国特高压产业为例,中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特高压输电技术的探索,经过二十多年的时间,中国特高压输电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完成了特高压输电技术标准、装备、工程总承包全产业链上的产业化和商业化的突破。至今,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成功实现特高压输电大规模商业运营的国家。同时,中国在2019年为巴西援建了八百千伏特高压输电线路,整个项目的建造过程完全按照中国标准进行,这也是中国首个在海外的特高压直流项目。在特高压领域,中国制定的国际标准有14项、国家标准50项、行业标准73项,全世界都在使用中国制定的这套标准,这也证明中国特高压输电技术标准为国际标准。
2、积极的全球合作
2024年,中国在碳中和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呈现出积极活跃的态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国际论坛与会议层面,2024碳中和·零碳中国峰会暨第七届中国能源投资国际论坛于今年5月26日在北京召开,峰会围绕“风光氢储 零碳未来”主题,重点关注碳中和顶层设计和零碳发展技术路线,探讨风光氢储一体化协同发展产业新格局。会议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专家和企业代表参与,共同为推动全球碳中和进程贡献力量;7月5日,2024“两湖对话”碳减排与工业脱碳国际合作对话会在武汉召开,会议聚焦碳减排与工业脱碳主题,中外嘉宾分享交流碳减排目标与战略、技术创新与合作等方面的经验,共同探索国际交流路径与产业合作商机,此次会议进一步推动了工业领域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国际合作项目与协议层面,中国投资协会能源投资专业委员会与沙特阿拉伯、蒙古国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行深度合作,探索国际合作新路径,共同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同时,通过参与国际碳减排项目,如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项目等,中国积极与国际社会分享经验,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政策与标准对接层面,中国积极推动绿色低碳支持政策与国际规则对接,完善绿色低碳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完善碳市场、绿色电力证书等市场化机制。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碳中和标准的制定与互认工作,如《绿色铝碳足迹评价标准》的制定旨在帮助企业应对国际市场机制,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二、中国碳中和产业生态全景
(一)中国碳中和产业生态全景——产业影响因素
碳中和产业在宏观经济层面受到经济增长模式、政策法规、投资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社会层面受到公众意识、教育、和社会参与度的影响,在技术层面受到技术创新、数字化转型和跨界融合的影响
中国碳中和产业影响因素:
1、宏观经济层面
经济增长模式:中国经济正经历深刻转型,从重工业和高能耗行业向服务业、高科技产业及绿色经济迈进。此转型减少了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并助推了清洁能源、环保技术和低碳解决方案的发展步伐。
政策与法规: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涵盖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绿色信贷及碳交易市场等,旨在加速低碳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同时限制高碳排放行业的扩张趋势。
投资环境: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吸引了大量国内外资本涌入碳中和技术领域,如风能、太阳能、电动汽车及储能系统等,为这些产业的迅猛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国际贸易:全球贸易中的碳边界调整机制等政策促使中国出口企业不断提升能效和环保标准,以维持国际竞争力,同时也加速了国内绿色产业的升级进程。
2、社会层面
公众意识与行为:环保意识的提升促使消费者更加倾向于选择绿色产品和服务,从而推动了绿色消费市场的蓬勃发展。企业为迎合这一消费趋势,加大了对低碳技术的投资力度。
教育与培训:教育体系不断融入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和绿色技能等相关内容,培养了一批具备环保意识的劳动力,为碳中和相关行业输送了宝贵的人才资源。
社会参与:非政府组织、公民团体和社会运动在推广低碳生活方式和倡导绿色政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有效促进了社会各界对碳中和目标的广泛支持和参与。
3、技术层面
技术创新与扩散:技术创新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所在,涵盖清洁能源技术(如太阳能、风能)、储能技术、智能电网以及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等。这些技术有效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并加速了低碳转型的进程。
数字化转型: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显著提升了能源系统的智能化水平,优化了能源分配和使用效率。
跨界融合:不同行业间的技术融合,如电动汽车与可再生能源的结合、智能家居与能源管理系统的整合等,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和解决方案。
(二)中国碳中和产业生态全景——产业生态结构
中国碳中和生态结构由前端的能源替代环节、中端的节能减排环节,以及后端的碳吸收与碳交易环节构成。未来,清洁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大幅提升,同时新能源产业与林业在总产值中占比进一步提高
中国碳中和产业生态架构:
image.png
中国碳中和产业/能源/消费结构变化趋势:
image.png
(三)中国碳中和产业生态全景——产业链图谱
碳中和产业涉及众多领域,能源供给侧端包括光伏、风电、水电、核电等产业,能源需求侧端为各行业减排对象,包括钢铁、水泥、建筑等行业。支撑体系包括碳排放交易、碳吸收、绿色金融。
中国碳中和未来五十年产业链图谱:
image.png
image.png
三、中国未来五十年碳中和产业发展趋势
(一)中国未来五十年碳中和产业发展趋势——供给侧趋势
中国能源消费持续向绿色低碳转型,预计2060年和2070年清洁能源消费占比分别达80%和90%。2070年,光伏、风电为主流清洁能源,氢燃料商用车渗透率大幅提升,部分工业脱碳仍存在困难
image.png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持续低碳转型,清洁能源占比稳步提升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中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55.3%,比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26.4%,上升0.4个百分点。近年来,中国能源消费持续向绿色低碳转型,清洁能源消费占比由2005年的约9%增长至2023年的26.4%。预计2030年和2060年清洁能源消费占比分别达30%和80%,2070年占比有望达到90%。
image.png
(二)中国未来五十年碳中和产业发展趋势——需求侧趋势
“双碳”目标下,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减污降碳重点领域绿色转型有序进行,“1+N”政策体系为各领域低碳转型提供了部分关键量化指标
image.png
image.png
注:表格中的量化目标来源于已出台的“1+N”政策体系中的主要政策
钢铁、化工、建筑、交通为节能减排重点行业,其转型过程中面临着技术成熟度低、产业链协同难、产品附加值低难以承担减排成本等问题
节能减排重点行业绿色转型痛点及相关解决方案:
image.png
image.png
四、中国未来五十年碳中和发展机遇分析
(一)中国未来五十年碳中和发展机遇——光伏与储能
未来五十年,碳中和产业链将成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增长点之一。从新能源产业链来看,光伏与储能赛道极具发展潜力;从新能源车产业链来看,新能源汽车和智慧交通赛道发展前景广阔
1、在未来五十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紧迫性和国际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共识加深,碳中和产业链将成为中国经济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增长点之一。
2、中国碳中和的减碳路径,对应着五大细分产业链:①电力部门脱碳对应新能源产业链,②工业部门减碳对应节能减排产业链,③交通部门减碳对应新能源车产业链,④建筑部门减碳对应着绿色建筑产业链,⑤公共部门减碳对应着环保产业链。
3、从新能源产业链来看,光伏与储能赛道展现出更加强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这两条赛道将成为推动全球能源转型和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力量。从光伏产业来看,光伏技术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成熟度,且成本持续下降。太阳能电池板的效率不断提高,而制造成本却大幅降低,使得光伏电力成为众多地区最经济的发电方式之一。而储能可解决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具有的间歇性特点,光伏与储能的结合,形成了一个互补的能源解决方案。其提高了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效率,也为用户提供了更可靠的电力服务。
image.png
中国光伏产业总产值在2070年有望达到71.6万亿元,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有望在2070年达到537.8GW
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数据,2023年中国光伏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等主要制造环节产量同比增长均超过64%,行业总产值超过1.75万亿元。2024年一季度,光伏制造各环节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产量分别约为52万吨、240GW、173GW、138GW,同比增长分别为92.6%、108.7%、64.3%、48.9%。然而,产能的扩张远超当前光伏装机需求,使得企业利润不断压缩。未来,光伏技术的进一步创新是提高产业上限的关键。同时,光伏全产业链出海也是调整目前中国光伏产业的另一个方向。预计中国光伏产业在2050年总产值达到29.75万亿元,同时开始进入行业成熟期和平稳增长期,增长趋于放缓,并在2070年达到71.60万亿元的总产值。
根据CNESA的数据,中国新型储能近年来高速发展,2023年累计装机规模约达23.5GW。2023年,各类应用场景储能项目建设规模屡创新高,然而锂电池储能设备产能过剩,导致价格暴跌。未来,海外市场的高盈利潜力吸引着中国储能企业加大海外布局。中国储能企业将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预计2030年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超200GW,并在2070年达到537.8GW。
(二)中国未来五十年碳中和发展机遇——新能源汽车及智慧交通
未来五十年,碳中和产业链将成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增长点之一。从新能源产业链来看,光伏与储能赛道极具发展潜力;从新能源车产业链来看,新能源汽车和智慧交通赛道发展前景广阔
从新能源车产业链来看,新能源汽车和智慧交通赛道将是全球交通行业最具潜力和变革力的两大赛道,两者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动可持续发展和改善城市生活质量的关键所在。从新能源汽车产业来看,电池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规模化生产,使得新能源汽车的续航能力显著提升,而成本则在逐渐降低。这不仅提升了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也促进了整个产业链的成熟与发展;从智慧交通产业来看,智慧交通通过集成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实现车辆与基础设施、车辆与车辆之间的智能互联,提高交通效率。同时,智慧交通是智慧城市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与城市规划、公共服务、能源管理等领域紧密相连。
image.png
image.png
中国拥有世界一流的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体系,预计2030年和2070年销量分别达2,000万辆和6,292.5万辆
根据中汽协数据,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增长35.8%、37.9%,市场占有率达到31.6%。对比过去一年1,465.3万辆的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近65%。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已建成完备且具有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成功打通了整车、原材料、零部件、系统总成及制造装备、基础设施等关键环节,拥有世界一流的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体系。
203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将高度成熟,无论是在电池寿命、充电速度、续航能力等方面均在全球市场具备显著优势,销量预计可达2,000万辆,市占率超过70%。同时,预计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2050年增速放缓并进入平稳增长期,2050年和2070年销量有望分别达到4,813.2万辆和6,292.5万辆。
根据中国智能交通协会数据,中国智慧交通市场规模由2020年的1,658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2,432亿元。未来,自动驾驶技术将逐步成熟并广泛应用于公共交通和个人交通工具中,电动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的普及将改变交通结构,促进交通系统的低碳化和智能化。预计2030年和2070年中国智慧交通市场规模分别增长至3,422亿元和8,324亿元。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