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连云港市科技局
连云港市科技局8月15日印发《连云港市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连科〔2024〕51号),目标到2025年,围绕碳达峰的总体目标,初步建立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在核能、风能、太阳能、碳基清洁能源、海洋碳汇等领域取得一批重要成果,攻克解决一批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聚焦绿色低碳、减污降碳和碳负排放技术研究方向,建设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20家,积极推动龙头企业牵头组建技术创新联合体。新增绿色低碳技术领域高新技术企业30家,为初步建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提供科技支撑。
连云港市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总体部署,统筹推进我市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促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更好发挥科技创新对我市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支撑引领作用,根据《江苏省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和《市委市政府关于高质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国家和省市工作部署,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把技术创新作为根本出路,把支撑产业低碳转型升级作为主攻方向,强化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大力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科技支撑计划,统筹推进绿色低碳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创新集群培育、重大创新平台引建、科技园区示范和开放创新合作,加快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为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二)工作原则
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结合。把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作为未来一段时期全市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任务,加强统筹谋划和整体部署,抓住事关全市高质量发展全局的重点领域,抢占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制高点,加快提升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供给的质量和效率,支撑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
坚持重点技术攻关和成果应用示范并举。立足我市资源禀赋和优势产业,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突破绿色低碳核心技术攻关,大力推进先进适用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和示范,实现项目、平台、资金、人才一体化配置,培育新的增长点、塑造竞争新优势。
坚持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转型并重。加快科技和产业创新步伐,大幅提升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培育消耗低、排放少、质效高的绿色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加快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升级,依靠科技创新厚植绿色产业发展新优势,创新绿色产业发展路径,拓展绿色产业发展新空间。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围绕碳达峰的总体目标,初步建立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在核能、风能、太阳能、碳基清洁能源、海洋碳汇等领域取得一批重要成果,攻克解决一批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聚焦绿色低碳、减污降碳和碳负排放技术研究方向,建设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20家,积极推动龙头企业牵头组建技术创新联合体。新增绿色低碳技术领域高新技术企业30家,为初步建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提供科技支撑。
到2030年,基本形成趋向碳中和愿景、支撑碳排放大幅下降的创新总体布局,碳中和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达到全国先进水平,连云港高新区率先实现碳达峰,绿色低碳创新成果持续涌现、充分应用,高质量支撑我市加快从高碳经济转向低碳经济、从高碳产业转向低碳产业、从高碳能源转向低碳能源、从高碳社会转向低碳社会。
二、重点任务
(一)培育绿色低碳创新集群
1. 壮大绿色创新型企业梯队。大力培育绿色低碳领域创新型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及科技型中小企业,鼓励龙头企业联合高校院所、中小企业等建立一批绿色技术创新联合体。聚焦培育新兴产业链和提升优势产业链,重点在光伏制造、风电、核电、储能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新能源领军企业,积极推动以“链主”企业、龙头企业为核心组建低碳产业联盟。加快建设绿色产业专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支持综合型孵化器、众创空间面向绿色发展实施精准孵化。(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市场局、市商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2. 提升企业低碳技术创新水平。围绕新型能源、节能环保、减污降碳等领域,支持企业独立组建或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持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推动龙头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共建市场化运行的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引入全球高端创新资源。加快推进高校院所、大型企业搭建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促进科研仪器、实验设施等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开放共享,提升双碳领域协同创新整体效能。(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3. 推进低碳技术示范项目建设。积极布局水电、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核电等新能源开发,加快推进抽水蓄能项目建设,推进海上风电项目建设,多元化推动太阳能利用,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因地制宜开展集中式光伏建设。推进海洋生物能、潮汐能、波浪能等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研究,探索商业化开发利用。加快推进中核田湾200万千瓦滩涂光伏、田湾核电蒸汽供能等示范项目建设,拓展清洁能源产业。针对钢铁、石化等重点行业二氧化碳排放特征,着力开展零碳工业流程再造技术示范及循环经济技术示范,推进实施典型行业低碳绿色制造工艺、可再生燃料替代等示范工程,促进高碳行业大幅减排降污。(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引建重大产业创新平台
4. 加快高效低碳燃气轮机建设。推进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实现总体技术水平和研究支撑能力位居世界前列,填补我国大功率燃气轮机试验装置空白。围绕化石燃料高效转化和洁净低碳利用,强化燃气轮机重大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为天然气高效利用、煤炭能源高效清洁低碳利用、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提供世界先进水平的试验平台。着力推进燃烧室试验平台、透平试验平台、循环试验平台、公用系统及配套工程等项目建设,2024年基本完成建设工程,具有完备的试验能力,并向产业提供技术许可、技术咨询、工程服务等业务,推动其产生更多前沿科技成果,集聚燃气轮机配套及关联资源。(市开发区牵头,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5. 打造绿色低碳产业创新平台。围绕光伏制造、风电、核电、临港石化、海洋产业等我市重点产业领域,加快引建一批新型研发机构,统筹推进省级以上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创建,集聚整合相关科研力量和资源,加快形成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强大共性技术持续供给能力。围绕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工,推进江苏产业技术研究院绿色智慧化工技术与装备研究所等专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关键共性技术、重大工程装备攻关,探索低碳绿色技术创新和系统化解决方案,提高行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水平。运用市场化方式在绿色低碳领域建设企业联合创新中心,助推绿色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6. 建设海洋领域综合性研究机构。推进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连云港中心建设,加快深远海装备海上科学试验基础设施打造海上大科学装置,争取创建深海前沿领域国家实验室。提升省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创新中心实体化运行质效。支持开展海洋生物、海洋电子信息、海洋装备等领域技术研发,加快布局海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构建从技术研发、成果转移到产业化、商业化的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积极开展海洋、渔业等生态碳汇的关键影响因素和演化规律研究,实施海洋蓝碳、生态保护与修复等稳碳增汇技术攻关,挖掘生态系统碳汇潜力,力争突破一批海洋领域重大前沿科技成果。(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7. 强化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围绕工业流程低碳化再造、多能互补与综合能源管理、碳排放核算和监测、零碳场景评价评估等领域,推进高校院所在连建设技术转移中心、成果转移转化中心,提升成果转化效率和支撑服务水平。整合现有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技术研发中心、成果转化平台等,补齐人才培训、标准咨询等缺失环节,打造一批绿色低碳创新服务综合体,支持有条件的县区、园区布局区域产业创新服务综合站,实现市、县区及功能板块、开发园区三级联动。(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教育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推进重点领域技术攻关转化
8. 强化重点产业领域应用基础研究。面向连云港产业低碳发展和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重大需求,从碳减排与碳增汇两个层面出发,围绕太阳能、核电、风能、氢能、碳基清洁能源、海洋碳汇等重点领域,部署实施一批前沿基础研究项目,着力在可再生资源、零碳高效能源转换与储运、二氧化碳高效捕集、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环境协同治理等方向取得突破。鼓励在连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以应用为导向的基础研究,积极推荐承担国家、省级碳达峰碳中和基础研究任务,力争取得一批原创性成果。(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教育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以下未明确具体县区的事项均需各县区人民政府、功能板块管委会落实,不再列出)
9. 加快绿色低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支撑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探索以“揭榜挂帅”等方式支持碳达峰碳中和领域“卡脖子”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及成果转化,鼓励企业积极申报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专项,建立战略产品牵引、重大任务带动的科研组织新模式,选准发展方向,部署实施一批科技计划项目。大力开展绿色生态科技示范,推动零碳负碳、农业固碳减排、海洋碳汇等先进技术在重点行业和领域的示范应用。围绕建筑、交通等领域绿色低碳转型目标,着力突破建筑热电协同、光储直柔、新能源燃料替代等关键技术,加快推广应用,促进零碳低碳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到2025年,累计组织实施市级碳达峰碳中和重点科技项目30项。(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住建局、市交通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10. 推进绿色低碳技术成果转化。探索建立低碳科技成果转化数据库,形成登记、查询、公布、应用一体化的信息交汇系统。充分利用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等平台,建设绿色低碳技术交易综合性服务平台,加快推进低碳技术、工艺、装备等大规模应用,培育一批专业化的绿色技术交易“经纪人”。加快实施绿色化、智能化改造,推动绿色制造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推进制造过程、装备、产品智能化升级。到2025年,争取形成一批先进技术和标准引领的节能降碳技术综合解决方案,促进低碳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住建局、市交通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创建绿色发展示范园区
11. 推动高新区绿色低碳发展。发挥高新区先行示范作用,以关键领域绿色技术创新、节能减排绿色技术和发展绿色产业为核心,探索编制绿色发展行动方案,制定率先实现碳达峰的行动路线图,打造绿色发展示范高新区。支持高新区在绿色低碳技术集成示范、污水低碳近零排放及资源化利用、绿色设计、绿色施工等方面率先开展集成应用示范,打造若干绿色低碳居住智慧社区。引导高新区积极参与“绿色产业补链强链行动”,推动绿色低碳技术成果在高新区落地转化,加快建设一批碳达峰碳中和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打造绿色低碳技术供给与集成应用的示范高地。鼓励高新区积极打造绿色低碳应用场景,促进绿色低碳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在高新区内不断涌现。(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海州区、东海县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2. 打造绿色外向型农业发展示范区。依托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围绕农产品精深加工、优质稻麦、优质家畜、绿色休闲观光旅游等“1+3”产业领域,加大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着力引进省内外科技创新资源,建设绿色农业创新中心,强化产业核心关键技术研发,构建农业公共服务和创业孵化平台。大力推进现代农业技术发展和国际合作,深化与荷兰、捷克等国家的科技合作,打造绿色循环外向农业高地。加强高标准种养殖基地建设,实施绿色品牌创建,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打造高标准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增强产品出口创汇和产业竞争力,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打造“一带一路”农业科技合作样板区、苏北地区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引领区和外向型农业产业高地。(东海县牵头,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局、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13. 建设绿色低碳示范园区。以徐圩新区等园区为载体,打造绿色低碳示范园区,在低碳路径探索、场景打造、技术应用、数字赋能、管理机制等方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推动园区企业开展低碳、零碳、负碳等技术研发,实施一批碳捕集试验示范项目。推动信息技术、低碳技术、清洁能源技术在园区场景下的耦合应用,以数字技术为纽带实现能源低碳转型和低碳技术单元的集成耦合,以智慧化的平台实现高效管控,最大限度挖掘相应技术的减排潜力。(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商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强化双碳创新要素支撑
14. 集聚绿色发展国际科技资源。深化“一带一路”国际绿色科技合作,支持举办绿色低碳技术对接、项目洽谈、学术交流等国际科技交流活动,打造绿色低碳技术领域创新交流平台。聚焦清洁能源、低碳制造、绿色建筑、智慧交通、生态修复等共同关注领域,深入实施与以色列、奥地利、挪威等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交流,积极申报绿色低碳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大力引进国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共建绿色低碳领域创新平台,打造绿色低碳技术国际合作载体。(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15. 构建绿色科技金融体系。加大对绿色低碳领域科技企业的信贷支持,加快创新产品设计和推广,不断提升金融支撑绿色创新发展效率和水平。鼓励商业银行开发绿色金融产品,支持金融机构采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预期收益质押、科技融资租赁等融资方式,加强对绿色低碳企业的科技金融支持。运用好绿色双碳投资基金,鼓励有条件的县区板块和社会资本按市场化原则联合设立绿色低碳类基金,优选绿色低碳领域优质企业和项目开展投资。统筹举办科技金融进孵化器、进园区等投融资对接活动,引导天使投资等社会资本投入绿色产业领域。(市科技局、市政府办、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市场局、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16. 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支持在连高校加快新能源等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实施更加积极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发挥“花果山英才计划”等引才引智工程作用,加快引进一批绿色低碳领域的“高精尖缺”人才及团队。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水平研究基地和重大科研项目,支持绿色低碳领域人才开展探索性、原创性研究,带动形成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推进建设一批外国专家工作室,依托连云港创新创业大赛举办绿色低碳产业专项赛,吸引国内外优秀绿色创业团队及初创企业到我市发展。(市委人才办、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教育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组织。在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加强各部门间协调合作,形成工作和政策合力。按照“一盘棋”要求,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决策部署,对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进行组织协调、系统推进和细化落实。发挥高校院所、创新型企业、科技人员等各方作用,积极引导全社会科技力量参与绿色低碳科技创新。
(二)加大资金投入。设立市级碳达峰碳中和科技计划,支持研发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节能降碳典型技术方案和先进技术。各县区、功能板块要加大绿色低碳技术财政科技投入,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设立碳达峰碳中和科技专项资金,通过贷款贴息、风险补偿、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方式,积极引导企业及社会资金投入绿色低碳技术研发。
(三)强化监督考核。建立定期工作推进情况评估制度,完善重点任务跟踪评估及督促推进机制。强化行动方案实施的动态监测、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精准调整落实措施,加强督促检查,推动行动计划顺利实施。
(四)注重宣传引导。组织各类新闻媒体讲好我市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故事,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普活动,提高公众对碳达峰碳中和认知深度,鼓励全社会使用绿色低碳创新产品,倡导简约适合、绿色低碳的生活新时尚,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与作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凡来源注明低碳网的内容为低碳网原创,转载需注明来源。